Hot Summer Day.[鄉民總經觀察20210705]

--

市場是個無情殺戮場。他不會管你是關雲長還是梁發,時辰到了就是到了。路上還有更多看似良善的誤導路標,例如這位只會供三小的:

儘管氣氛詭譎,總經陳悶了無新意,但多頭還是多頭,滿倉還是滿倉,我真的是啥都不懂。自己做功課嘿。

本期目錄:

  1. 就業沒什麼需要看的。陳悶的總經多頭
  2. FED沒什麼需要看的。陳悶的總經多頭
  3. 零碎短評沒啥好看的。陳悶的總經多頭
底圖取自「經濟指標教你加減碼」作者@GeorgeDagnino網站,總經位階為本人預估

1.就業沒什麼需要看的

6月非農就業數據很好,月增總量850K或0.59%,擺在任何復甦期都不遜色,即使硬要找,也挑不太出什麼負面問題,頂多就是失業率回升0.1%,而這其實是正面數據

就業增,失業率不降反增,代表的是勞動力的上升更多於新增就業,無論是人口新增,或是原有勞動力回歸,都是未來就業的總量擴充,當然是好數據。

25–54 prime age 勞動參與率

儘管本月整體勞動參與率,並未增加,仍維持上月水位,但整體勞動參與率數據太過模糊,25–54prime age的表現才是就業核心,這個月+0.4%可說是本月報告中最為突出的數字。

無論在任何現代社會,prime age都是生產力的最大產出年齡層,25歲以下太嫩,54歲以上健康/體力告竭,因此prime age的勞動參與率對於觀察就業是否到頂,有其重要意義。

最近三次就業循環來看,其頂峰數據是一次比一次低,這部分除了因為勞動環境越趨劣化、職缺消失而導致的退出外,也反應職場因素以外,更加難以逆轉的因素:學歷貶值導致更長的在學時間、更高的疾病比例(毒),以及更多的照顧家裡高齡、疾病者。也因此,prime age本次循環的高峰會比前次更低。

姑且就設定本次循環頂峰為82.5%吧,略少於2019的82.7%,若參照2022失業率FED預估值3.8%,這表示屆時勞動力必然也以趨於頂峰,18個月,勞動參與率要從81.7爬升0.8%,每月成長均值0.044%。

我覺得不可能這麼快啦,18個月,但人家是FED。尊重尊重。(鞠躬

如果用近三次循環最快的時期:2017~2019,其月成長均值0.034%計算,本次循環滿足時間會是0.8%/0.034%=23.5個月,也就是約莫2年後:2023。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還是先跟2023鞠個躬。加油。

至於其他非農數據,相關吹捧挑剔文章甚多,我也就不拾人牙慧了,倒是來看一下其他就業相關資料。

“Manpower has been a concern.” [Chemical Products]

“Lack of labor is killing us.” [Primary Metals]

~ISM PMI June Report

本月ISM報告逸聞,企業說缺人缺到要命了。

企業宣布裁員數據

裁員數字21年來最低

CNN報導缺油原因。這條新聞不是Fake News

加油站沒有油,不是因產量太少,而是沒有司機運油

小企業調查,增聘/藍、減聘/橘

小企業調查,增聘員工數據,6月3次調查,一次比一次高

Disney求才獎金新聞

Disney佛洲園區提供$1,000求職獎金給房務工與廚工。

左:非農調查日期;右:共和黨州提前結束補助日期

說來真的很可笑,至今離疫情前,就業仍短缺近700萬人,搶人搶成要給獎金,$500已經是低標,$1,000~$1,500比比皆是,連正常裁員都不敢裁,這次循環真是特殊至極。

至於就業高峰,必然還沒有出現,6月非農統計時間是6月6日~12日,共和黨州提早結束補助,最早也是6月12日,多數在6月19、26日,因沒補助被逼著就業的數據,要等到7月的非農才會看的到。

我的預期是5月<6月<7月=8月>9月,今年就業高峰會出現在Q3

2.FED沒什麼需要看的

左:6/24參議院談妥基建案;右:7/01眾議院通過基建案

本月最大事,是拜登談妥基建預算,儘管後續共和黨仍有雜音,但不是大問題。在整場記者會上,重點就一小段,拜登說:我比在座各位媒體都懂國會。我不跟媒體談判,我跟國會同僚談判。

搓圓仔王當了總統,手握預算大餅,還有搓不動的嗎?

除了拜登在白宮談判(O) 綁樁(X),國會表現一樣出色,拜登才剛跟共和黨參議員搓出$579B,1週後眾議院快速通過(O) 分贓(X)$715B預算案,儘管內容與拜登端出來的案子有所不同。

從時間來看,基建案在時間上進展可謂神速,嘖嘖嘖,原本預計是9月才過的,7月就過,這是要幹大事的節奏啊!家庭案看來也是會推過去,若是如此,Q4~明年Q1的壓力可說是減了一大半。

本月FOMC點陣圖。紅框處2023解讀,請見臉書,不太重要就是了

相對於白宮超出進度的亮眼,FED可謂行禮如儀。

6月FOMC會後,一如市場預期,這次會議重點就是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TAPER,儘管在Powell口中說出來的是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MEETING,等8月Jackson Hole公布QE縮減時程吧。

FED的任何舉措,在過去一年多都是頭條大事,但對總經的影響力,我認為,從本次會議之後,在2023~2024循環到頂前,FED政策儘管重要,但不需這麼費神討論了

為何如此評論FED?大膽(拍桌

QE1~QE3起迄相關時間點,與市場表現關係

總經強度不夠前,FED一縮就倒,如QE1、QE2時均迅速來個>-10%的大型修正,且兩次修正都靠FED挽救,QE2救QE1、扭轉操作救QE2。而到QE3時,FED縮就縮吧,市場沒在怕的。

從眼前的數據看來,總經強度是夠的。縮就縮吧。大不了就崩崩你個崩崩。

FED利率/藍、初領失業(反向)/紅

其次,FED本身就是跟總經對作的單位,熱時收縮,冷時放暖。以初領失業為例,就業情勢越好,FED就是越升息,當總經從谷底揚升後,FED走上收縮之路是天經地義之事。

但這不等於FED是無腦自走砲啊。2015升息暫停是為何?QE1後緊接著QE2,QE2後緊接著扭轉操作,都是FED向來是邊走邊戰的,且任何收縮舉措,事前也都會先釋放訊息,少有無預警動作的。除了緊急降息啦,但那是FED灑錢所以隨時灑都沒關係。

更重要的是。切莫忘記這點,FED的對家是總經,總經吃不下來,FED是不會出招的,對家有多強,FED才能有相對的收縮政策,當FED收縮時,必然是景氣夠熱。招出錯了怎麼辦?收回啊,FED一直都這麼作的。

既然FED的動作是總經的膝反射,且FED往後也就是緊縮快慢與時程問題,那還有什麼好在意的?

在我看來,FED目前最大變數不是政策方向,板上釘的事不算變數,而是大半年後,Powell能否連任?白宮有傳出在審查適任者名單的新聞,而這不是好消息,如果拜登完全屬意Powell,就不會有審查名單的需要與可能性。

而Powell即便不論其市場出身,觀其言聽其行,無論是2018年底、2019下半年,尤其是2020武漢肺炎,在每一次關鍵時刻,政策該鬆就鬆,話該放就放,其表現沒有讓人失望的。

Long Live Chairman JPow.(集氣!元氣玉

左:各案的財政刺激佔GDP比例;右:年度財政刺激對GDP的推力與阻力

8月後原本的壓力點有:FED定妥縮減QE時程、財政刺激快速消退、Q3成長開始減速,對總經來說,這裡任何一項都可能是莫大壓力,尤其是在失業人口仍以百萬為單位計算的當下。

FED要等Jackson Hole全球央行跟Powell搓圓仔,但緊縮之路是不變的。

財政刺激,上一趴剛才談過。

Q3成長,或許有機會與本季其肩,消費、就業Q2至今開出的數據並不夠強,儘管政府開支項會衰退,但Q3私人消費、民間投資的成長或許可以補足政府這塊。

原預期:FED(X)、財政(X)、成長轉向(X)

現在:FED(X)、財政(O)、成長轉向(OX)

十分位製造業PMI與股市/藍、CPI/黃,未來6個月的表現關係。目前PMI在10的位置。

這不是說前方一路坦途,市場沒有在線性成長的,但比起壓力全部集中在Q3一季來說,這可說是鬆了一大口氣,大型修正(-10~20%)的可能性大幅降低,或許會延後至實際縮減QE前後。

而2022年的挑戰,一句話概括就是「高基期」。

財政高基期:GDP成長壓力。

FED高基期:寬鬆減碼壓力。

企業高基期:EPS成長壓力。

多頭第2年最大回檔

現在到明年中,緩步慢爬或許是最好的情況,大噴發式的漲勢可能要到2022Q4了。但這說不準的。

歷史數據多頭第2年,修正幅度經常會>-10%,而今年也才3月的-4.2%,就算今年平穩度過,像2017全年驚驚漲,也別忘記隔年2018,年頭年尾殺了兩波大的。近來也越來越感到市場詭譎,景氣好股市高合理,殖利率也噴低又是怎麼回事?殖利率降黃金反殺又怎麼回事,跟比特晶體有關係嗎?(笑

越看是越不懂。

Q3後財政部又要開始放大債(基建案、家庭案),要到那時殖利率才會上升,再來一次Q4旺季大逃殺嗎?還是說,市場真的已經看到明年成長減速,今年都不在乎了?2~2.5%殖利率沒可能了嗎?

以上我都沒有答案。股票在手,風險意識要有。

3.零碎短評沒啥好看的

左:製造業PMI與原物料關係;右:全球製造業PMI

原物料(DBC)、PPI與製造業PMI新訂單關係緊密。原物料上行受挫,製造業轉向或許已經發生,比預期更快一些。新興製造業出口國要崩崩?

左:經濟諮商局消費者信心;右:密大消費者信心

消費信心噴,消費數據也就沒啥問題。

房市漲幅/橘、租金漲幅/白

房價漲幅領先房租漲幅,即便原物料及服務部門至8月均和緩下來,CPI快速下修不易,緩步下滑是比較可能的。

PCE各部門消費數據:消費耐久/紅、一般非耐久商品/黃、服務/藍

消費持續回流至服務部門,商品部門的均值回歸是製造業回檔壓力

個人收入來源

高額紓困補足了衰退的薪資缺口,還補更多,這些補助在未來幾個月都會消失,對消費難免會產生短期壓力,而這消費缺口需要實質就業補足,接下來個月消費若有回檔,只要就業增長持續,不用太擔心。畢竟超額儲蓄還沒花完。

左:新屋銷售;中:新屋供給量;右:當年度最多年齡族群

新屋銷售下滑。價位太高,興建太慢,沒啥好擔心,房價還是會漲,速度不可能這麼快就是。房市結構多頭因素都還在:低庫存、人口結構、低利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