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y After Peak[鄉民總經觀察20210606]

--

When judgements have a correct answer, bias is the average error. Noise is the variability of the error. It’s that simple. And even when you don’t know the correct answer, you can still observe noise.
Daniel Kahneman,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身為一個自宅總經觀察者,每天的功課之一,就是接收雜訊,繼而將這一團混亂,從更加亂糟糟的心緒間流過後,盼望沉澱下來的,是稀少卻珍貴的點點粗金。當然,難免會有諸多雜質,寫,就是我提煉的過程,提煉出合理的價值判斷,提煉出攀附大勢的文字,提煉出稍稍平穩的獲利。(希望啦)

無論是長篇大論,或隻字片語,我的看法必然出自本心,無私且不藏。今日翻見去年8月及11月的兩則預期點位,PO在FB之上,除了鬆一口氣,當時並未胡言以致自己或他人虧損,也感到十分可惜,這難得一見的Bull Run,我並沒有好好掌握。

而要何時才能知道,眼下的判斷,何者為真,何者為噪?數月後、甚或數年後。事後,當價格已經實現之時。

大勢的判斷並不困難,2021是成長之年,2022是趨緩之年,2023是封頂之年,2024是選舉年(笑),而這路線或許因不同際遇,或加速或減速,總經由璀璨跌落谷底,從谷底翻身復甦,繼而強盛璀璨,這周而復始的多空循環,是永恆不變的。

我不知道你的部位。Don’t care, don’t want to know. 我只關心自己的獲利。寫,就是伸張我的獲利。我的部位,我的聲音,你都知道。

本期目錄:

  1. 就業成長即將封頂
  2. GDP成長即將封頂
  3. 封頂然後呢?
底圖取自「經濟指標教你加減碼」作者@GeorgeDagnino網站,總經位階為本人預估

1.就業成長即將封頂

5月非農就業數據

非農開出+559K,連續兩月均落後於市場預期數據,儘管與預期有-91K落差,較上月的-712K縮小許多,坊間多數認為,這樣的數字表現相當不好,也因此將能延長FED的寬鬆預期。

不,我反對。本月就業數據不糟糕,且FED也不會延長寬鬆。

非農就業各部門數據

先來看就業數據,本月新增最多為Leisure & Hospitality休閒娛樂業+292K、Education & Health Service教育健康+87K,這兩者自復甦以來,就業損失仍有360萬,幾乎佔總就業損失763萬的一半,只要休閒娛樂業及教育健康業兩者沒有開出負值,大體上就是沒啥問題的就業報告

左:旅館住宿率;中:餐廳訂位量;右:TSA航空通關人次

雖說疫情已經受疫苗壓抑,但不表示一切已經如常,仍有許多洲有所限制,這在數據上可以看到,整體方向是往上,但離原點仍有距離,與2019相較,旅館住宿率近-10%、航空通關人次約-30%、餐廳訂位約-10%。

這裡可以注意一下,上圖中的佛州及德州,這是最早全面解除禁令的兩州,其餐廳訂位量領先全國,大於疫情前數字,而這也會是其他全面解封後各州接下來走勢。

左:全國學生教學方式比例,遠端34%、部分到校21%、到校44%;右:提早結束失業救濟的州,以及結束日期,這些都共和黨州

在全台進入三級後,家長哀鴻遍野,應該能體會美帝封校的痛苦。至5月中,仍有34%是全遠端教學,21%是部分到校,在全部恢復到校教學以前,對教育就業本身仍是拖累,相對的也會影響到父母就業。

什麼時候就學才不是問題?暑假,這本來就是學齡子女的父母照顧期。提前取消失業補助的洲,也有考慮到這點,到6月11日暑假開始後才取消補助。雖然我認為補助能到9月更好,但共和黨州長就是看不慣領免費錢,政黨立場就是這麼一回事。

提早取消補助,勢必對靠補助打平甚至超過就業薪資的中低收入者,產生就業壓力,但,由於6月的非農數據調查落在6月6~12日,因此,要看到就業再次大幅噴出,或許要等到7月非農數據,要等到8月初才看的到。

GALLUP調查,盡可能多待在家/綠、盡可能恢復正常生活/藍

比較惱人的不是禁令,而是心理自我封鎖,疫苗打一發的都已經6成多了,還有44%的人認為要多待在家,這得歸功於民主黨媒一年以來的洗腦。前陣子也是民主黨大將的佛齊,也轉向開始疾呼有打2發的不用戴口罩,但看來反洗腦不是這麼快的事情。

人口趨勢及重症疫後,就業難回高峰

非農就業實際數據/紅、預估/藍、2008-09非農就業數據/藍

許多預測都以疫情前水位或原始趨勢來判定標準,但我認為,僅僅是要回到2020-Feb疫情前高峰,就已是難上加難,想回到疫情前的原增長趨勢,更是完全沒可能。

還記得2月時,我認為3月~8月的平均預期是>+500K,這在3月數據進百萬就業時,看來是有點低,但其實不是,平均>+500K已經是高標了

先來看看,如果目標是到2023-Jun,就業要恢復至2020-Feb的水位的話,7,629K/25month=每月新增+246K,拿這與跟本月的+559K比起來,是不是感覺沒這麼糟了。

左:15-64工作年齡人口數;中:各年齡段工作人口,25–54/藍、15-24/紅、55-64/綠;右:55歲以上勞動人口/綠實線、55–64工作年齡人口/綠虛線

美帝就業人口,是正在下滑中的。光光從人口數據來看,就業人數就已經不大可能回去2020-Feb水位了,那應該是就業頂點了。

2021-Apl與2019-Apl相比,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兩年縮減了85.4萬人。若分年齡段來看,15–24歲減少46.9萬、25–54歲減少22.8萬、55–64歲減少28.3萬,換句話說,兩年後的2023-Jun,工作年齡人口至少會減損80萬。(為何分年齡段的差額累計與全年齡段不一致,我也不明白,FRED資料就是如此,但不太妨礙結論推導。)

而55歲以上的勞動人口,在2020-May的谷底共有166萬人退出勞動力,至2021-Apl也僅恢復至120萬人退出,高齡勞動參與率的恢復程度,與其他年齡段相較,是最差的。而這部分能回來多少,我保持悲觀,絕大多數就是提前退休了,因為武漢肺炎,正是針對60+高齡者的,而且美帝阿爸人肥胖的多,重症率高啊,從重症病癒後的後遺症,不是少年人輕症可比擬的,這些人回不去了。

這兩者加一加,差不多至少-1,600K的就業人口就沒了,7,629K-1,600K=6,029K,這還得考慮民主黨媒還要花時間反洗腦,畢竟有些神經質的左膠智障,被洗個一年,就抓個5%被嚇得不敢上班好了,6,029K*95%=5,727K。潛在勞動力,加加減減後少這麼多,要怎麼回到2020-Feb的7,629K?

將可能的勞動力算到2023-Jun全面恢復就業的話,5,727K/25month=每月平均新增+229K,這個月非農+559K,已經是均值的一倍了,這也是我估計,第一階段的前半年,也就是3~8月,均值>+500K的原因。

左:小企業NFIB調查,職缺難找人;右:經濟諮商局消費信心調查,職缺很多工作好找

而在解封、免疫、補貼飛了、工作好找、企業太欠人等因素疊加之下,我預期6~8月會比3~5月要強,之後的非農就業的大趨勢則是緩慢下降。

2.GDP成長即將封頂

高盛5月5日預估GDP數據

這份GDP預估有點舊,是5月初的,新圖沒看到,Goldman Sachs在6月4日最新的Q2預估是QoQ+9.5%。但無論數據怎麼微調,結果都是一致的,本季將創下未來及過去n年最高的GDP成長,毫無意外。而在本次2020肺炎衰退的總經擴張期,之後的每一季,都沒可能比2021Q2更強大,口袋有錢、工作好找、產品加價賣、訂單排不完。烈火烹油的熱。

FED開始收回$8.6bn企業債ETF及$5.2bn個別企業債,2021年底前釋出回市場

也因此,貨幣環境也將迎來轉變。FED的風向已經由堅定的喊出not time to start talking about taper(還不是討論縮QE的時候),轉為總裁座墊底下異音不斷的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taper(討論討論討論QE縮減)。最可能定下QE縮減行程的時間點,是8月的jackson hole。

FED緊縮並非僅止於空談,剛剛發生的緊縮實際作為,就是收回13.8b的企業債券,雖然金額不高就是了。

軸線標示處為黃軸/無升息、綠軸/升息、藍軸/QE結束

而即便連續兩月就業成長低於預期,我認為FED不會從緊縮之路退卻。

GDP 2021-Q2+9.5%、Q3+8%,這當然是景氣好的表現,如果還不趁熱宣示緊縮,是要等什麼時候?從歷史數據觀之,總經多頭期的GDP高點前,就是FED執行緊縮的時間點。寬鬆就是要在景氣樂觀時收回,這樣等下次崩盤時,FED才有更多子彈能運用。

要讓FED從緊縮之路退卻,只有一個可能,總經一夕之間大幅降溫,甚至到重新陷入衰退的程度。

標示處為總經擴張期間的GDP 的YoY反轉處,反轉定義為未來兩季GDP小於當季,且除去進入衰退前的反轉,藍色為復甦後第一次反轉。GDP的日期,有校正回歸至當季最後一個月首日

之前總經報告有寫過,貨幣政策由鬆至緊,市場需要時間消化,最長是2015,同時遇上石油崩盤打擊,盤整了18個月。Q3之後,再疊加上GDP轉折,崎嶇或許難免,8~12月這4個月,或許是2020復甦至今,首度面對的總經逆風,除非有重大政策利多能抵銷這些壓力,如2022聯邦6T預算能小幅刪減就通過。

4月Real PCE個人消費,左/總額、中/商品項消費、右/服務項消費

4月的PCE數據,亮點仍是Service部門的持續回血,儘管數據仍遠低於疫情之前,但Service噴出性成長應該在7~9月看到。而無論Service的成長步伐為何,錢包都只有一個,花錢在Service上,Goods消費成長勢必將縮水,這不必然表示商品消費將開始萎縮,應會以走平或低度增長的模式,重回疫情前成長軌跡。

左:PCE個人消費商品項消費YoY/藍、製造業和新訂單YoY/紅;右:圖上有中文自己看

PCE商品消費,與製造業核心訂單的數據關係相當緊密,更為領先的是ISM製造業PMI的新訂單,而新訂單自2020-Sep至今都在60以上高檔,但製造業PMI的高峰,也應該就是在6~8月了,至於製造業PMI何時滑落50以下?我想在庫存嚴重落後的情況下,應該能撐到2022Q4後。

同樣是製造業相關的數據,半導體設備去年至今大幅擴充,而照過去美日半導體設備金額與費半的關連來看,2010年以來的兩次擴廠高峰後,費半下滑程度都超過2成

聽說費半與台股的關連性,是美股指數中最強的(我沒比較過,聽說的),還請台股投資人多,注意擴廠相關數據是否發生反轉。若再加上製造業成長或將開始放緩,以歐美為重要終端市場的台灣,不知會承受多少壓力?但我沒數據可比對過往資料,這邊只是瞎猜,投資台股的自己研究一下數據關連吧。

3.封頂然後呢?

前三次多頭循環中,FED約於1994-Jan、2004-JUL、2015-Jan結束寬鬆步調,FED朝向緊縮行程後,指數均盤整一段時間,最長是2015,同時遇上石油崩盤的打擊的,盤整了18個月,其間更有兩次跌幅超過-10%的大型修正。

過了這段遲疑的盤整階段,之後的方向也就是行禮如儀,市場接受景氣擴張並非虛妄。

~節錄自:gn金庸的煩惱[鄉民總經觀察20210319]

所以我們知道,寬鬆封頂後,開始進入緊縮階段時,市場是會緊張一陣子的。這是難以避免的。

同樣的,在上文中所提到的,GDP成長將面臨反轉,從擴張週期間GDP成長反轉後的數據來看,6~8月的指數成長性或許不高,但並沒有大幅滑落的數字,最多也就是5%以內的整理。小波浪啦。

在總經仍維持多頭的情況之下,大勢就是多,在2024總統大選前,總經大勢就如同這圖,兩位FED前現任總裁的任務,就是盡一切手段(財政預算、FED流動性),將景氣維持在總經多頭,讓老闆順利連任。

當然,前方仍無法排除大型修正(-10~20%)的可能性,但請瞭解一件事,跟FED+財政部過不去,就是跟錢包過不去。除非做空啦。長期投資人,還是老話一句,找舒適點位進場。

--

--